这问题其实蛮复杂的。我本科学生物医学工程,医疗行业做了20多年。过去十几年先从事开发推广PACS(放射科和临床科室用的医学影像存储和诊断系统)和区域医院影像共享,后又推广医院发放影像数据给患者。自己跑过几百家医院,全国各省级医院基本跑个遍;去年创业做专家远程读片,团队把某省一百多家县医院全跑一遍,应该说对各级医院放射科的情况都很了解,但视角与放射医生和临床医生会不同。
目前国内的医院不管医学影像能不能直接在电脑上看到,都会给患者打胶片。下面是几个主要原因:
1. 首先,根本原因是医院一直在执行的各地区早年制定的《医疗服务价格》造成的,大部分地区CT、MRI检查规定检查费里含胶片,所以医院必须给;没规定胶片含在检查费里的少数几个地区,比如北京,胶片可以收费而且医保还报销,医院当然愿意给患者打印好几张;另外大部分患者也习惯来取张胶片。
同等规模同等级别大型三甲医院、同样的设备同样的MRI检查项目,在河北、河南、山东这些CT、MRI检查胶片不能收费的地区,MRI普遍只给患者1-2张胶片;而北京给患者6-8张胶片,每张胶片患者需支付20多元,当然本地患者医保可报,外地患者就是自费了。而且北京医院的信息化水平远比外地医院高,所以从这点可以清楚看出当地的《医疗服务价格》对医院行为的引导。
2. 其次是临床医生要看影像,但大部分电脑上调阅不到;再说就算能调阅到,中国门诊医生三分钟看个病人,现在一个CT扫描几百幅图像,他哪有时间调出来全看一遍。
这里还涉及另一个问题就是放射科医生在中国地位不高,临床医生不相信他们的读片水平,都要自己看下。而在国外放射科医生是医生群体里地位和收入前几名,大部分情况下临床医生或全科医生自己不看片子,就以放射科医生的诊断报告为准。
这几年医学影像设备发展很快,诊断基本离不开CT、MRI,放射科医生的地位也有所提高。但国内还有不少临床医生就算看片子水平不行,也喜欢在病人面前装模作样地看下片子表明自己很专业。我手下销售就碰到一次去拜访临床科室主任,正好他手下一个医生拿着片子看说好像患者卵巢有囊肿,结果患者在旁边说我卵巢早切除了啊。主任赶紧跑过去拿片子看是怎么回事。
(没想到这段得罪了临床医生。后续专门写文章来讲此事。)
3. 医院信息化投资不足,只有放射科大部分能在电脑上诊断。
现在大部分二、三级医院的放射科,都有PACS系统,放射科医生根本不看胶片,都是直接在电脑屏幕上作诊断的;技师负责挑选影像排版打印胶片,由护士发放或这几年越来越多在自助取片机上取片。
但国内医院上全院PACS,所有医生工作站都能调阅医学影像的,还真不多。这方面官方数据虚假成分很高,我估计全国千所三级医院也就约30%,二级医院的比例就更低了。原因在于全院PACS投资很大,PACS厂商就靠卖license赚钱;而医院投资信息化根本没有经济效益。在国外人工贵,所以信息化投入大,提高效率能从人工成本上赚回来。中国都是公立医院,感觉不太讲效率,医生也便宜。
4. 患者转院时,即使重复做检查,医生也需要看以前的影像做对比。而现在除了小部分医院能够给患者拷贝影像数据或刻录影像光盘,大部分医院只给胶片。
这里还有另一个问题,就是病人即使能够拿到影像数据,但现在因为网络安全原因,大部分医院电脑都没有光驱,USB口都是封闭的,数据也导不进医院系统。要解决很容易,也不需要开放所有的USB口和光驱,国外都有成熟经验,但国内医院根本没兴趣帮病人考虑。